close
我的第一次讀劇,讀了一位作品接受度呈現兩極的劇作家契訶夫的作品《三姐妹》,而且又是這部四幕劇中最沒有所謂高潮迭起劇情的第二幕作為這次讀劇的題材。究竟,我讀了什麼,又看了什麼,一起來瞧瞧吧!
《三姐妹》是在講述俄羅斯的一個小城哩,住著三個聰明、美麗,懂得幾門外語懷有抱負但卻無法施展的姐妹:奧爾迦、瑪霞、伊莉娜,她們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乏味,希望有天可以到莫斯科去,但事實總與願違,故事的最後是三姐妹的友人離開了小城前往莫斯科尋求新生活,留下三姐妹。
就何一梵老師的導讀,第二幕其實並沒有"事件",只是一個推進過程。本幕描述著三姐妹一家的"日常生活",從蠟燭沒有熄掉到二姐、小妹的愛慕者們的求愛模式還有對於生活枯燥的無奈,到幕末的仍懷抱前往莫斯科的夢,可以說是整齣劇最"平淡"的一幕。
這次的讀劇活動是由王琄老師發起,而這次演出的演員有王琄(飾信差、軍醫、奶媽、大姐奧爾迦)、陳以文(飾愛慕二姐的韋爾西寧、愛慕小妹的索列內依、家中常客羅代)、朱芷瑩(飾安德魯妻娜達霞、二姐瑪霞)、時一修(飾么弟安德烈、愛慕小妹的土旬巴赫、家中常客費多契克)[很對我的味XD]、朱安如(飾小妹伊莉娜),幾乎每人都需要分飾多角。但為什麼要挑這幕,在演後座談時,現場觀眾也提出大家的疑問,為什麼選契訶夫?為什麼選第二幕?得到的答案是,王琄喜歡契訶夫,而這次讀劇的活動,她是召集人,所以聽她的!至於第二幕則是導讀講師何一梵老師選的(明明當初就強烈反對選契訶夫,卻又選一幕最平淡的來讀?!)
我覺得何老師選擇這幕的主因可能是因為這次讀劇的宗旨就是要藉演員單純透過聲音與表情來詮釋劇本。而因為選擇契訶夫的作品已經不可逆,所以才會選了一個沒有事件發生的平淡第二幕,除了讓觀眾可以仔細玩味演員帶給觀眾的想像,對一人飾演多角的演員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在座談當時,我也曾請演員們與我們分享在這種多重腳色的轉換上的心路歷程。時一修老師提到,在演員們每個角色的轉換中間,其實都有個物件需要放下、戴上,例如娜達霞的象徵物件是燭台,當她脫離角色時則須放下燭台,在披上圍巾表示轉換為二姐瑪霞。而這個"放下",對於演員而言,是對這個角色的尊重,以及讓自己可以好好地放下這個角色,在進入下一個角色。王琄老師也補充道:在劇場舞台上,演員的角色轉換並不會讓觀眾看到,而在這裡(讀劇現場),他們選擇讓觀眾看到演員們如何放下、如何進入一個角色。而這也會使得觀眾有種步調很慢的錯覺,本不應給觀眾看到的卻讓我們目睹,在觀劇過程中我也感受到演員放下物件的緩慢,但沒意會原來是對於放下角色的尊重,聽了老師們的說明,也就更能明白,這"讀劇"不單單只是念念劇本。也正如這次讀劇的宗旨--演員公開朗誦劇本,以最簡潔乾淨的聲音表情表演詮釋劇本,讓觀眾用聽覺及想像力細細品味。另外,我也對於演員這次的讀劇活動前是否有一起"排練"(畢竟在我的認知裡,"讀劇"是排練的一部份)提出疑問,老師們說到,其實現在演員們已經很少一起讀劇做功課了,大部分都是自己在家做功課,而這次它們其實也沒有在事前有正式的"排演",大都還是靠演員彼此間的默契和功力。而選擇做"讀劇",是希望觀眾可以在一個被高度影像化刺激的時代下,透過純粹的聲音表情,運用想像力純粹地看劇。
這次讀劇場地選在思劇場,思劇場是我第一次接觸的藝文空間,沒想到就只有一層樓大的空間,卻孕育了許多的藝文種籽。雖說場地不大,但可以近距離觀賞演員們的演出、甚至可以和演員的眼神交接,這也都是平常在劇場看不到的"福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